清代著名医学家魏荔彤在《金匮要略方论本义》里说过:“学者非读万卷书,未可轻言医”。医学家张畹香在《张畹香医案》中说:“学医总须多读书,多看各家书籍,自然腹中渊博,胸有准绳”。古人从自己的经验总结中劝诫后世学医者,要多读书,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救人命于水火。
伍学瀚医师从学生时代,就是“读万卷书”的忠实拥趸。除了教室,九层的黄家湖图书馆几乎成了他的第二个家,舍友们还因此给他起了一个“书虫”的绰号。更另同学们感到惊叹的是,他不仅读书,还要逐字逐句地读,不搞懂每一个字的意思不罢休,也因此,在课堂上他总是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的那一个。
(伍学瀚医师看医术研究穴位)
例如,在一次模拟问诊课堂上,老师使用了“脉弦”一词,让同学们说一说“求诊的的病人”是什么症状。由于大部分人没有提前预习,答不出来,老师又把目光投像伍学瀚。伍学瀚不疾不徐地说道:脉弦是脉象中的一种,按之有如琴弦,端直而长,指下挺然。“这位病人”脉弦而数,是热郁少阳,胆火炽盛之象。后老师又提出沉脉、浮脉、细脉等症,伍学瀚都一一给出解释。老师听得频频点头,末了用一句话总结了他的表现:古人曾说,读书之法,当逐字读,逐句读,逐节读。复举全篇融会贯通而读,斯能得其言外之意,而为善读者矣。你们当中,伍学瀚真正地做到了读书融会贯通,得其精髓,你们要向他学习。
有了老师的鼓励,伍学瀚读书更加不分昼夜,如果有人问起他在哪里,同学们都会回答:不是在图书馆读书,就是在教室里读书,有书的地方就能找到他。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伍学瀚正式入职,开始做一名每天接触真实患者的医生。他把书中的理论和老师们教授的知识活学活用,得到了上上下下的交口称赞。但是,一位前辈的一番话让伍学瀚意识到,面对病人的时候,光是会读书还不够,更重要的还有实践经验。起因就是他在给病人开方时按照惯例以温和调理为主,而前辈则建议,病人本身底子好,药量可以用大一些,好得更快。伍学瀚本想以书上的说法来辩驳他,但老师又说:读书固然重要,但作为医生,我们在意的不是书,而是人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很重要,切不可读死书。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
(伍学瀚医师和团队一起做显微镜研究)
听了前辈的一番话,伍学瀚自我反省了很久:读书的时候,能真正接触的病人不多,把书中的理论和老师传授的知识融会贯通已属不易,对真正救治病人的体验没有实际来得深刻,所以容易犯纸上谈兵的毛病。至此后,伍学瀚开始越来越重视真实病例的分析,不再只执着于书本的理论,而这一点也是他在读书时就让同学们喜欢的一点:知错能改。
后来,这种态度被他带到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在研发颈椎治疗仪器——蜂针颈舒宝时,为了确保使用过程中的流畅度、安全性及有效性,伍学瀚不仅自己试,也让队员们试,反复确认成品效果是否如预期一样,并全力调整到符合预期。因为他一直谨记前辈们的教导:理论重要,实践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