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达拉+郭晓波
【摘要】意图 剖析晚年高血压的效果。办法 以医治办法为据将本院2012年6月~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晚年高血压患者分为调查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间对照组行惯例医治,调查组行归纳医治,比较两组的效果。成果 调查组临床总有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作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计算学含义(P<0.05)。定论 给予晚年高血压患者归纳性医治可明显进步效果,削减并发症发作,该医治办法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血压;晚年人;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晚年高血压是引起晚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要素,不只要挟晚年人的生命健康,还严峻影响了晚年人的日子质量。有相关文献材料指出,晚年高血压简单引发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肾功用损害等严峻并发症,医治中因归纳考虑引起并发症的危险要素,在下降血压的一起操控并发症危险要素,削减并发症发作和反转脏器损害,下降逝世危险[1]。
1 材料与办法
1.1 一般材料
将本院2012年6月~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晚年高血压患者分为调查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契合《我国高血压防治攻略》中的确诊规范。其间调查组男14例,女16例,年纪60~75岁,均匀年纪(65±1.4)岁,病程3~9年,均匀病程(5±1.7)年;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纪61~75岁,均匀年纪(65±1.8)岁,病程3~9年,均匀病程(5±2.0)年。两组一般材料差异无计算学含义(P>0.05)。
1.2 医治办法
对照组行惯例医治,调查组行归纳医治。惯例医治:予降压药操控血压,要求患者卧床歇息,亲近调查病况,守时测定血压。归纳医治在惯例医治的基础上采纳以下医治办法:依据患者实际状况拟定特性用药办法,如单纯缩短期高血压患者予长效钙拮抗剂,并左室肥厚者于AgII受体拮抗剂或血管严重素化酶抑制剂(ACEI),并心力衰竭者予利尿剂、ARB或ACEI,并冠心病者予ACEI、β-受体阻滞剂,并肾功用不全者予ARB、ACEI、CCB,并糖尿病者予ARB、ACEI、钙拮抗剂、α受体阻滞剂;予患者心思引导,避免患者呈现焦虑、失望、冲突等不良情绪,进步患者的医治依从性;予患者疾病常识和健康宣教,奉告患者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假如医治中呈现头痛、头晕等不良反应需及时反映,并辅导患者恰当运动,予患者肢体按摩、体位练习等护理;予患者饮食辅导,奉告患者饮食宜清淡,少摄入食盐、脂肪,多食用纤维素丰厚的果蔬,制止吸烟喝酒[2]。
1.3 效果调查
比较两组的效果,调查目标包含效果和并发症发作状况。效果分为显效、有用、无效3类,通过医治,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根本消失,血压水平康复正常,则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改进,舒张压下降20 mmHg以上或下降至临界值,则为“有用”;患者临床症状和血压值无变化,症状乃至加剧,则为“无效”;总有功率=显功率+有功率[3]。
1.4 计算学办法
SPSS 17.0计算软件剖析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计算学含义。
2 结 果
2.1 效果
调查组效果为显效、有用、无效别离为15例、13例、2例,别离占比50%、43.33%、6.67%,临床总有功率为93.33%。对照组效果为显效、有用、无效别离为11例、9例、10例,别离占比36.67%、30%、33.33%,临床总有功率为66.67%。两组总有功率比照差异有计算学含义(P<0.05)。
2.2 并发症
两组医治期间均无逝世病例,并发症首要表现为肾功用损害、心律失常、脑卒中等,其间调查组有4例呈现并发症,对照组有11例呈现并发症,并发症发作率别离为13.33%、36.67%,差异有计算学含义(P<0.05)。
3 讨 论
晚年高血压的发作与晚年人短少运动而导致肥壮、因味觉退化而添加食盐食用量、血管和各脏器功用退化病变等许多要素有关,医治中,除了操控血压,还应活跃防治并发症;但医治中需注意操控降压速度,降压药物的运用应从低剂量开端,逐渐降压,且为进步效果,可考虑联合用药[4-5]。本研讨给予晚年高血压患者特性化用药、心思干涉、饮食干涉、疾病常识和健康宣教等归纳性医治,获得了93.33%的临床总有功率,且将并发症发作率操控在13.33%。由此可见,归纳性医治晚年高血压可明显进步效果,削减并发症发作,该医治办法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郑秀兰.浅谈晚年高血压临床医治及剖析[J].我国有用医药,2013,8(30):104.
[2] 高敬云.讨论晚年人高血压的临床特色与临床医治办法[J].国际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28):100.
[3] 谢 毅,肖 明.68例晚年高血压的临床医治[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7):227.
[4] 王 辉.98例晚年人高血压临床剖析[J].我国当代医药,2011,18(34):176-177.
[5] 吴 崇.讨论晚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操控现状及其影响要素[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