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1日是我国的器官捐献日。日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主任医师陈实教授在武汉接受媒体采访。围绕我国器官移植的现状、术后管理、技术创新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移植术后感染防控的全周期挑战
器官移植手术的成功仅是治疗的开端,术后感染防控更是重中之重。陈实教授指出,移植术后患者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他克莫司等),以抑制身体对外来器官的排斥反应。
排斥反应的全周期管理是术后核心议题。医生需根据患者个体基因差异、药物浓度监测(如每周检测血药谷浓度)及器官功能指标,在抑制排斥与保留部分免疫功能之间寻求平衡,动态调整用药方案。其中,免疫抑制剂的质量、稳定性十分重要,稳定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可以减少因药物波动导致的感染或排斥风险。
构建多维社会支持网络:从政策到个体的全民参与
专家强调,器官移植患者的长期生存,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协同支持。这一支持体系涵盖政策保障、医疗资源、社会公益等多个维度。
在政策层面,政府需进一步优化器官移植的政策保障,完善器官捐献激励机制,如对捐献者家属提供医疗救助、教育补贴等,提升公众捐献意愿。 医疗体系的优化重点在于“全周期管理”。三甲医院应建立移植术后随访中心,由专科护士定期追踪患者用药、感染指标、心理状态,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实现“医院-社区-家庭”无缝衔接。
器官移植术后的生存,如同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每一步都需要医学的精准护航、心灵的坚韧支撑与社会的温暖陪伴。从感染防控的全周期管理,到心理干预的个性化方案,再到社会支持体系的立体构建,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患者能否真正回归正常生活。未来,随着创新药可及性的提升、医疗技术的创新与社会认知的进步,这场“马拉松”的终点,终将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健康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