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各大医学高校招聘会已接近结尾,作为暖洋洋新鲜出炉的一名应届结业生,小葱我也在招聘专场和人才市场里摸爬滚打了一番,总结出以下规则:
1. 神经内科公然如传说中一般,作业形势严峻;
2. 博士生始终是各大三甲医院的独爱;
3. 民营医院如漫山遍野般出现;
4. 医疗界自身就存在的性别轻视,本年特别显着。
二胎方针铺开后,性别轻视更严峻
前几点想必我们都是认同的,至于最终一点,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医学这一行真实悠闲的岗位不多,大部分岗位不仅是脑力活,也是个体力活;尤其在大医院,一线医师往往承当着超负荷的作业量。
在这种女生当男生用、男生当畜生用的情况下,男医师无疑更受事业单位喜爱,尤其在二胎方针敞开后,不需要休完一个产假再来一个。
医学生学制长,浑浑噩噩读完 5 年本科作业难,所以脚踏实地熬完 3 年研究生,结业后火急火燎找了份作业,紧接着呆头呆脑规培 2 到 3 年,总算三十而立了,没车没房,仍要在卵子、精子质量下降之前,排除万难抓紧时间成家生孩子了。
用人单位不乐意了,你都还没为医院创收呢,怎么能撂下活计不干去生孩子呢?曾经方针不允许,生一次也就算了,什么?往后还能理直气壮再来一次?招个男医师,这一切问题就不存在了。
所以适当一部分招聘简章上都清晰约束了性别为男。就算没有约束性其他,面试的时分也会诘问有没有男朋友,计划什么时分成婚,要几个孩子诸如此类的问题。当然,并非一切的医院都如此,也有严厉按书面考试、面试流程择优录取的事业单位。
医学生被逼提早成婚、生孩子
或许你会说,在医学这条路上,实力是决议输赢的要害,只需满足优异就能疏忽性别。但实际上,这对女生来说是非常严苛的,在同等条件下,医学女生有必要支付更多的尽力来到达方针。
正所谓,上有方针下有对策。有先见之明的小伙伴们先后在大学期间把目标找好了,婚也结了;对自己狠一点的,连孩子都生了。所以,在医学院校图书馆看到挺着肚子抱着专业书狂啃备考的孕妈妈同学,也没什么好稀罕的。路人们还会赞一句:真是赢在起跑线上!
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补偿办法
我支撑国家在大布景下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而调整的生育方针,也了解用人单位由于女人生育本钱而更喜爱男性职工的心态,但「二胎方针」确实为医学女生的作业增加了一道隐形的门槛,这归于社会的生育变革,却让原本在作业竞赛中就处于弱势的女人来承当成果。
一个新方针出台,要挟了弱势群体的权力,却没有相应的办法保驾护航,这显然是不对的。美国、英国、日本都有作业轻视这方面相应的反轻视方针,值得学习学习。希望,相关办法提前出台,高校女生图书馆挺着肚子自习什么的,实际上是一件心酸的事儿。
当然,有人欢欣有人愁,产科的同路们表明:本年作业方式,一片大好啊!儿科、急诊科同路们表明:找不到作业的医学女生们,儿科、急诊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