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玲萍
【摘 要】意图:评论普米克令舒、全乐宁、爱全乐雾化吸入医治儿童哮喘急性发生的效果。办法:回忆性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哮喘患儿120例的临床材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调查组,对照组采纳惯例医治,调查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行普米克令舒、全乐宁、爱全乐雾化吸入医治,比较两组症状、体征均匀消失时刻及其临床效果。成果:调查组患者呼吸困难、咳嗽、喘息、肺内哮鸣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调查组治好率为66.7%,对照组治好率为48.33%,调查组治好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定论:普米克令舒、全乐宁、爱全乐雾化吸入医治哮喘急性发生,可敏捷缓解咳喘症状,缩短病程,削减静脉用糖皮质激素时刻,改进肺功用,是医治儿童哮喘急性发生的有用办法。
【要害词】普米克令舒;全乐宁;爱全乐;雾化吸入;儿童哮喘急性发生
支气管哮喘是儿科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在哮喘急性发生时,以往临床上常用静脉注射支气管扩张剂和激素抗炎,效果牢靠,但全身不良反响较多,给患儿带来苦楚[1]。本组采纳普米克令舒、全乐宁、爱全乐雾化吸入医治儿童哮喘急性发生,效果显着,现将陈述如下。
1 材料与办法
1.1 一般材料
本组悉数患者均为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哮喘患儿120例,一切病例均契合儿童哮喘确诊规范,悉数病例均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并在外先天性心脏病、结核感染、支气管异物等疾病及48h内运用氨茶碱和激素的患儿。一切患儿家族均在签署试验知情同意书。男72例,女48例,年纪3~11岁,均匀(5.54±1.53)岁,发病均匀时长(2.55±0.81)d,随机将悉数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调查组,两组各60例,两组患儿年纪、性别、发病时刻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办法
对照组患儿选用氨茶碱、琥珀酸氢化可的松等静滴, 解痉、平喘及吸氧等对症医治办法,兼并感染者运用抗生素;调查组则在对照组的医治基础上加用“三联药物”(普米克令舒、全乐宁、爱全乐)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每日3次,每次2~5min。用法:将普米克令舒1~2ml(含布地奈德0.5~1mg),全乐宁(0.5%沙丁胺醇)0~4岁每次0.25ml,4~8岁每次0.5ml,8~12岁每次0.75ml,爱全乐(0.025%溴化异丙托品)0~4岁每次0.5ml,4~8岁每次1.0ml,8~12岁每次1.5ml,加生理盐水总量共4ml,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阶段5天。
1.3 效果规范
治好:咳喘消失,肺部无哮鸣音及湿性啰音。有用:咳喘显着减轻,肺部仍有少量哮鸣音,但无湿性啰音。无效:医治5天后无显着改进。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一切研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材料选用()表明,行t查验,计数材料选用百分率(%)表明,行X2查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含义。
2 成果
2.1 症状、体征均匀消失时刻比较
调查组患者呼吸困难、咳嗽、喘息、肺内哮鸣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概况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调查组治好率为66.7%,对照组治好率为48.33%,调查组治好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见表2。
3 评论
哮喘的实质是呼吸道缓慢非特异性炎症,在此基础上产气愤道高反响性,使气道对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刺激发生反响引起支气管痉挛,导致通气妨碍而呈现喘鸣和呼吸困难等症状。消除气道炎症、下降气道高反响性是哮喘防治的要害。
普米克令舒的成分是布地奈德混悬液,是皮质类固醇,雾化吸入剂量小,10min就能发挥效果。吸入气道的布地奈德的抗炎效果发生在气道上皮细胞,与气道上皮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然后发挥强壮有力的抗炎、抗过敏效果;而经口咽部吞入的药物因为有较强的肝脏首过代谢,故全身效果很少,其吸入的安全性已被广泛证明。全乐宁是选择性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直接效果于支气管平滑肌,平喘效果快,一般数分钟内起效,可维持4~6h。
爱全乐是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可阻断节后迷走神经传出支,经过下降迷走神经张力而舒张支气管,其舒张支气管的效果比β2受体激动剂弱,起效也较慢,但与β2受体激动剂合用可“扬长避短”,使支气管舒张效果增强并耐久。
本组材料显现,调查组患者呼吸困难、咳嗽、喘息、肺内哮鸣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调查组治好率为66.7%,对照组治好率为48.33%,调查组治好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阐明,三药联合雾化吸入医治哮喘急性发生,直接效果于支气管,用量小,效果好,起效快,副效果少,可敏捷缓解咳喘症状,缩短病程,削减静脉用糖皮质激素时刻,改进肺功用,是医治儿童哮喘急性发生的有用办法。
参考文献
[1]黄良锦,李素芬.普米克令舒、全乐宁、爱全乐雾化吸入医治儿童哮喘急性发生的效果调查[J].医药国际,2006,3(17):235-236.